精益医疗中的“数据思维”

导读

在解决问题时,经常会有“及时”,“准时”,“尽量”之类看似严谨的词出现,其实这些等于什么都没说。精益医疗中应以事实与数据说话,而非似是而非。


为什么强调用数据与事实说话

在临床上,我们经常听到:

  • 你这个检查报告出来时间太久了!!!

  • 你们送药送得太慢了!!!

  • 你们这次手术准备的不充分!!!

  • 首台开台不准时!!!

  • 你们对这个重视度不够!!!

  • 意识不强!!!

这些话看似很有道理,但是每个人对于时间长短,感官等的标准都不同,最后会导致大家达不成共识而解决不了问题,并且如“意识”,“重视度”之类,如何衡量?提高意识?如何说提高了?


精益医疗强调以数据与事实说话,以上都非事实,它们都是“评价”,是基于自己的标准得出的结论,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,所以需要精确的去描述问题,换而言之,需要用“数据”与“事实”描述。


在做改善项目时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

题目可以用数据衡量,否则如何证明被改善了?

在做精益改善时,常见的题目是“优化XX流程”,一旦出现这类题目时,就要注意一点,衡量指标是什么?如何衡量这个流程被优化了?例如,优化患者出院流程,如何衡量?这时候可以采取如10点前办结手续完成数量占总出院的比例为多少,或者以开出院医嘱到离院时间,这些都是具体的数据衡量方式,精确,同时,也能反映出院流程是否被优化。

现状需要用数据表示,数据才能反应真实与事实,才有分析的价值

改善项目是否成功,现状是否描述清晰是决定性因素。


以上述出院为例,如何调查?单纯的去看出院流程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。我们仍然需要用数据来描述整个过程。患者出院,起点是开出院医嘱,终点是离开医院,这整个过程发生了什么?


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:


1. 出院总共有多少步骤?每个步骤花了多少时间?每个步骤在什么节点完成的?

例如出院医嘱在什么时候开的?划分时间点,如在8点之前开的多少?8点半开的多少?

护士执行医嘱时间点?医生结算时间点?护士结算时间点?患者结算时间点等等?这些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关键因素的范围,哪里的改善空间大,确定改善重点与方向。如图,如果医嘱不及时,要在十点之前完成出院是不可能的。

2.这些步骤中发生了什么?

简而言之,这些时间都去哪儿了?顺着价值流,找到所有的阻碍出院顺利办结的浪费,如出院带药,医嘱不合格,结算等待时间长,资料错误,医保问题,宣教问题,等等,每个花了多长时间?出院医嘱开得晚是为什么?哪些医生?他们的查房顺序什么样子?他们之前做了什么等等。


注意结果是过程产生的,这些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,把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数据表达出来,可以清晰的“诊断”出问题点在哪里。

原因分析强调数据应用,无论是需要确定主次原因,还是确定关键因素,都需要用数据表达

现状调查清楚后,原因分析很容易,也比较容易分辨哪些是主要因素,如上述案例,出院医嘱开得晚,然后再看背后的原因,根因很容易分析出来,原因分析避免主观如意识,重视度,责任心等,需要从流程/制度/标准上去分析。

改善行动用具体的事实描述,避免模糊不清,模棱两可,避免空话

很多改善行动用及时培训,准时检查,每周定时等字眼,这些都是执行不了的,改善行动一定要具体明确,可执行,可检查,例如:将“及时培训”改为“入职后1周内进行培训”。

结果与持续改进必须以数据说话,有无达成目标?差距有多少?

结果需要有数据证明被改善了,如出院案例:

医院里有大量的数据,这些数据会“说话”,利用好这些数据,可以让改善“事半功倍”,同时,做改善项目时,做现场调查时,也需要拿数据说话,尊重事实,可以清晰地描述整个现状,同时,为原因分析提供精确的依据。


希望以后能听到这样的话语:

  • 最近1周检查报告出来时间平均64分钟,小于1个小时的比例不到50%,我们一起去查原因,必须做出改善。

  • 7月份急临用药送药时间平均40分钟,大于15分钟比例80%。

  • 5月份开台18例,外二科主刀医生全部晚于8点半到达手术室,造成首台不准点

分享到
  • 微信好友
  • QQ好友
  • QQ空间
  • 腾讯微博
  • 新浪微博
  • 人人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