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1-11 21:00:00
导读:D2B(S段抬高心肌梗死(STEMI)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血管再通)国家有明确的时间窗,医院有明确的绩效,对于医院的很多流程,三甲评审也有明确的规定,那么问题就不存在了?事实让人很诅丧,问题依然存在!为什么呢?
2019年,我们共辅导超过100个精益医疗的项目,入院流程,出院流程,门诊患者等待,满意度,抗生素使用等等,整个2019年,是忙碌而又充实的,其中我对我的研究生导师周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:没有好的过程,哪来的好的结果有了一定的理解,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。
首先看一个项目:提高产科地贫初筛阳性孕妇配偶检测率,题目很复杂,简单一点,就是配偶有无做过相关检测,项目很有意义,关系到小宝宝的生命安全。
这个检测率国家是有规定的(深圳市要求50%,某医院25%左右),但是基本上做不到,项目组成员非常认真,也很积极,做了大量的数据调查,但是对于如何做,仍然束手无策。
他们的流程是建册后做检查后开始做配偶的检测,但是很多配偶都没做,很显然,你无法强制让他们都做,因为这是自愿性质的,而且有一定的花费。
国家规定了结果,但是没有告诉你如何做?医院也很简单,国家规定了,我们就需要做,于是有了简单的流程,在某一步需要做,至于结果,大概率好不了。
在精益医疗中,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是:任何结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,是之前一系列的过程导致这个结果。
正如这个检测率,如果只是在某一步定义需要做,这个过程肯定好不了。这个项目如何用精益的思维切入呢?我的建议是:从妇科开始(孕检),一直到后面的整个流程进行分析,有多少步骤对这个检测率有提及或保证?整个过程医生护士有无宣教?甚至于医护人员自己有无相关知识…等等关于过程的现状。之后,项目团队通过在现场蹲点的方式观察数据,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
搞清楚整个过程后,再设计相对好的结果,不断调整尝试,最终有更好的过程。如果仅仅在某一步,这个时候,已经是结果了,把检测率交给了上天,结果也只有天知道了。
如上图的过程,任其发展,比例有8/32=25%(最终3个也检查了),与目前统计的现状相差不大。在这个案例中,如果32个孕妇只有14个配偶陪同,即使14个全做,也是达不到指标的,因为将这个指标全部交给了偶然。
针对这个问题:
-
如何在前面就要保证配偶需要陪同过来做检查?
-
如何保证医生都开出标准检查医嘱?
-
如何保证配偶都带医保卡?等等。
同样,为什么绩效不是万能的呢?因为它也仅仅规定了一个结果,而不是一个好的过程,我们经常讲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其实是一样的。绩效或规定在没有好的过程之前,仅仅是丰满的理想,只有背后的过程搞清楚了,才有可能产生我们想要的结果。
并且在医院里,每个科室都有各自的绩效,这些绩效指标在哪里呢?大部分是在主任的抽屉里,到年终快结束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,这时候其实已经是结果了,只有在日常管理中不断的将这些绩效融入,并经常回顾,找到差距,发现问题,不断调整,才能完成绩效指标,仅仅靠有绩效是不够的,还需要好的过程.